撰文者:吳婕寧
2025 年巴黎 Viva Technology 展會上,人形機器人(Humanoid Robots)成為全場最引人矚目的話題之一,顯示該領域正從概念驗證走向實際應用。此次的大會共吸引 36 家與機器人技術相關的新創與企業參展,展現人形機器人在製造、物流、服務等多個領域的潛力與發展。
同時,主辦單位也邀請了全球人工智慧(AI)晶片龍頭 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(Jensen Huang)出席發表演講,在主題演講中,他重申人形機器人將深刻改變未來產業樣貌。他表示:「很快,所有會移動的東西都將是機器人。」
人形機器人是什麼?為何它們近年快速發展?
所謂「人形機器人」(Humanoid Robots),泛指外型與功能模仿人類的機器裝置,具備雙手雙腳、頭部與軀幹,能夠執行如行走、抓取、對話、辨識環境等任務。這類機器人以擬人化為設計核心,目的不僅是實現人類動作的複製,更在於讓其能夠在既有以人為本的生活或工作環境中,無需過多改造即可運作。近年來,人形機器人的發展進入關鍵轉捩點,主要受到以下幾個技術成熟的驅動因素:
- 人工智慧(AI)快速演進:生成式 AI、深度學習與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進步,使機器人能夠更流暢地理解與回應人類語言、模擬表情、甚至作出決策,從而增強了人機互動的自然性與實用性。
- 感測與控制技術突破:視覺感測、動作捕捉、即時回饋與機器學習演算法相結合,讓人形機器人具備更靈敏的動作控制能力與環境適應能力,例如穩定行走於不平地面、精細操作物件等。
- 晶片與運算效能提升:隨著像 Nvidia 等晶片大廠推出專為機器人與 AI 設計的高效能運算平台,人形機器人得以搭載更強大的大腦,支援實時運算、邊緣 AI 推理與複雜任務執行。
- 產業應用需求日增:從勞力短缺、人口老化,到危險工作環境的替代需求,各行各業都在尋求能取代人力、提升效率的解方,人形機器人便在此趨勢下迅速被推向舞台中央。
AI 如何讓機器人學走路、學工作?—虛擬模擬與數位孿生技術的突破
過去,要讓機器人學會走路或操作工作流程,必須依賴實體環境中的反覆測試與調校,過程不僅耗費時間、金錢且風險高。而如今,隨著 AI 模擬平台如 NVIDIA Isaac Sim 的成熟,開發者能夠先在虛擬環境中建立「數位孿生」(Digital Twin),即真實機器人與物理場景的虛擬鏡像,讓機器人先在虛擬空間中進行大量學習與試錯,快速累積經驗。
這種「虛實整合」(Sim-to-Real)的訓練方式,大幅縮短了機器人從設計到部署的時間,也降低了物理測試的成本與風險。AI 能在雲端或高效能運算平台上,同時訓練數千個虛擬機器人進行強化學習,從中找出最佳解法,再將成果直接轉移到真實世界中的機器人。
正因為有了這類模擬與數據驅動的訓練方法,人形機器人才能在短時間內習得人類花費多年才學會的行為能力。這也正是今日人形機器人技術得以快速落地、接近實用化的核心關鍵之一。
市場回應科技突破:人形機器人產業快速膨脹
隨著模擬、感測、控制與 AI 等技術的協同進展,人形機器人正快速走出實驗室,成為推動製造業與服務業革命的關鍵力量。全球市場也正積極回應這場轉型浪潮。
根據市調機構 Research and Markets 於 2025 年 5 月發布的報告,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預估將從 2025 年的 29.8 億美元,快速成長至 2035 年的 243.4 億美元,年複合成長率(CAGR)高達 49.2%。
而摩根士丹利(Morgan Stanley) 於 2025 年的分析中也指出,若將軟體、維修、感測器、零組件等周邊應用與服務納入整體產業生態,其總體市場規模至 2050 年可能突破 5 兆美元,而全球部署量也可能達到十億台等級。這些數據顯示,人形機器人已不只是高科技的展示品,而是正在重塑全球勞動力與產業結構的關鍵動能。
富士康與 NVIDIA :從概念走入實際生產線
人形機器人不再只是科技展覽中的未來想像,而正加速走入現實的工業場景。根據《路透社》(Reuters)2025 年 6 月 20 日的報導, NVIDIA 與鴻海科技集團(富士康)計畫在美國德州休士頓新設的 AI 伺服器工廠中部署人形機器人,藉此推動生產自動化與智慧製造升級。這項合作不僅象徵兩大科技巨頭攜手布局 AI 製造,更被視為人形機器人首次大規模導入實際產線的重要里程碑。
根據報導,富士康將負責工廠的建置與營運,NVIDIA 則提供核心 AI 運算平台與模擬訓練技術。預計導入的人形機器人將被應用於組裝、搬運與品質檢測等工序,並透過 NVIDIA 的 Isaac Sim 平台於虛擬環境中進行訓練,完成後再轉移至實體場域執行任務。這項合作不只是企業間的技術實驗,更可能對全球製造業與供應鏈體系帶來深遠影響。
台灣在這場 AI 工業革命中,會缺席還是領跑?
台灣在全球 AI 伺服器供應體系中扮演不可或缺的核心角色,隨著生成式 AI 與智慧自動化技術的快速推進,全球對 AI 基礎設施的需求激增,也使台灣產業鏈穩定受惠。從晶片製造的上游到伺服器整機組裝的下游環節,台灣幾乎參與了 AI 硬體生態系的每一個關鍵環節。
在晶片層,台積電(TSMC)作為量產 NVIDIA 高階 AI 晶片(如 H100、GH200)的大型代工廠,其技術優勢與產能調度能力直接影響全球 AI 運算資源的供給。而在 PCB 、伺服器主機板、散熱模組、機殼、電源供應器等關鍵組件領域,眾多台廠如緯創、廣達、技嘉、英業達、鴻海等也已成為 NVIDIA 、微軟、 Google 等國際大廠的核心供應商。
這些企業不僅具備硬體製造能力,更開始向系統整合與邊緣 AI 應用拓展,進一步強化台灣在 AI 生態系中的戰略位置。換言之,即使未必擁有人形機器人本體品牌或終端應用,台灣依然透過其在 AI 伺服器與算力基礎建設上的高度參與,深度參與這場技術轉型的核心地帶。
未來,隨著 AI 算力與機器人應用更加普及,對運算效能、邊緣裝置、資料處理模組的需求將進一步擴張。台灣若能持續強化其高值供應能力,並與國際 AI 與自動化應用品牌深化合作,有望在全球 AI 工業革命中穩固其關鍵樞紐的地位,甚至向上延伸至平台與應用層價值鏈。
免責聲明
本報導內容係基於公開資料與第三方媒體報導所整理,僅供讀者了解人形機器人及 AI 技術發展趨勢之參考。文中所提及之企業名稱、技術應用或市場預測,皆不構成任何商業推薦或投資建議。讀者若需進一步行動,建議自行查證並審慎評估相關風險。
Reference
VivaTech 2025: Attack Of The Humanoid Robots
Exclusive: Nvidia, Foxconn in talks to deploy humanoid robots at Houston AI server making plant
人形機器人: 邁向人類2.0時代| Packaging Media
Humanoids: A $5 Trillion Market | Morgan Stanley
AI需求急升 台灣居供應鏈核心:從科技巨擘到新創企業 搶進算力賽道